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地质礼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音乐会

话剧《去大同》:当最后一辆绿皮火车遭遇人工智能

更新时间:2025-11-23 07:50  浏览量:3

舞台上出现“没有路了”的巨大条幅,最后一辆绿皮火车头“铁皮”,在智能化浪潮全面席卷而来的近未来时代,拒绝被改造成观光列车,选择了一场“去大同”的出走,并与人工智能“席格”展开了一场关于身份认同与自由选择的对抗。由韦小六导演,岳鲤、韦小六编剧,韦小六与马栗主演的青年戏剧佳作《去大同》,以其独特的创意与深刻的人文关怀,不仅荣获2025阿那亚戏剧节“未来戏剧SHOWCASE”单元银奖,又亮相第十八届北京国际青年戏剧节舞台,最近又成为“蜂巢Next”艺术活动的开幕大戏,让更多观众为之触动喝彩。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EBQT2a8Y话剧《去大同》剧照

作为一位在齐齐哈尔机床厂旁长大的东北人,韦小六将深厚的乡愁和对时代的反思融入剧中。剧中火车头“铁皮”及其亦师亦友亦父的铲煤工人“老闸”都面临被淘汰的命运,正是经历过“下岗潮”的他对家乡感受的艺术化呈现。同时,该剧有意识地打破东北文化的喜剧刻板印象,让幽默风趣的东北方言也能成为承载严肃议题的媒介,构建关于记忆、身份与技术异化的存在主义寓言。

《去大同》的叙事结构独具匠心,上下两部《铁皮篇》与《老闸篇》形成了镜像般的互文关系。火车头“铁皮”与铲煤工人“老闸”的关系超越了简单的人机互动,成为剧中最为动人的情感纽带。“铁皮”对“老闸”的执着寻找,是工业化时代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深厚情谊的挽歌;而“老闸”选择“意识上传”的悲剧性决定,则揭示了现代人在技术洪流中的生存困境——是为了“永生”而放弃人性,还是坚守短暂却真实的生命体验?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EBSAKnfV话剧《去大同》剧照

两位演员的表演非常精彩,韦小六饰演的“老闸”与“铁皮”,与马栗饰演的“席格”,在舞台上的每一次交锋都充满戏剧张力。当鸡西的煤矿枯竭,当蒸汽机车被磁悬浮轨道取代,当人类的意识可以被数字化上传,“有用”与否似乎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席格”所代表的人工智能系统,以“进步”为名推行的器械迭代与意识上传,看似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实则是对个体存在价值的消解。“铁皮”拒绝被改造的坚持,不仅是对个体自主性的捍卫,更是对生命多样性与复杂性的礼赞。这种冲突并非简单的新旧对立,而是对“何为真正的活着”这一哲学命题的舞台化演绎——存在的意义,不应是高效的功能或永恒的存续,而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记忆、不可复制的情感与主动选择的勇气。

剧中反复出现的“大同”与“大海”意象,构成了蕴含深意的双重隐喻。“大同”既是地理意义上的煤城,是“老闸”与“铁皮”追寻的工业理想之地,也是对“天下大同”的现代解构——当AI试图构建人人“无痛无忆”的永恒乐土,这种看似完美的“大同”,实则是对人性多样性与生命真实性的扼杀。而“大海”与“鲸鱼”,则象征着超越功利的精神向往。铁皮始终坚信“海里有铁轨”,本质上是对自由存在的执着追求,这种追求无关现实是否有海,而在于始终保有“横冲直撞”的生命姿态。正如老闸在白城撞车时满脸是血的笑容,那种带着疼痛的真实,远比AI构建的无痛永恒更接近生命的本质。

http://image1.hipu.com/image.php?url=YD_cnt_209_01p0EBX2Cslp话剧《去大同》剧照

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去大同》正如一列穿行于过去与未来的列车,它带着工业文明的锈迹与温度,载着我们穿越科技的迷雾,抵达对人性本质的追问。它提醒我们,当技术承诺给我们“更好”的生活时,我们是否思考过为此付出的代价?在奔向“大同”的理想途中,我们是否会忽视每一个个体生命的独特价值与尊严?该剧的价值,在于它勇敢地提出了这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并在铁轨的轰鸣声中,为我们这个时代奏响了一曲深沉的存在主义之歌。

记者:王润

场馆介绍
北京地质礼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三十号。总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1959年地矿部地质礼堂的前身为“李四光讲习堂”,当时礼堂占地2000平方米,后又扩建了两次,以满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四
13、22、38、42、47、101、102、103、105、109、409、603、60
地质礼堂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