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10万仍卖不动?新能源价格战背后,中小品牌已开始离场
更新时间:2025-11-20 04:02 浏览量:2
最近刷汽车圈新闻,总能看到“跳楼价”“限时秒杀”的字眼——特斯拉Model 3入门版跌破20万,比亚迪宋PLUS终端优惠直逼2万,就连曾经定价坚挺的蔚来,也推出了“首付5万开回家”的金融方案。本以为降价能拉动销量,可不少4S店销售吐槽:“优惠力度比去年大了30%,到店客群反而少了一半。”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价格战,怎么越打越不对劲?这波淘汰赛,到底谁能笑到最后?
身边做汽车测评的朋友老周,最近跑遍了北京、上海的4S店,他的见闻很有代表性。“去年这个时候,比亚迪宋PLUS要加价等车,现在不仅有现车,还能谈额外装潢;特斯拉店里以前门庭若市,现在销售比客户还多,甚至主动推荐‘老带新’返现活动。”更让人意外的是二线品牌的处境,老周在某二线新能源品牌4S店看到,展厅里只有两台展车,销售直言:“厂家产能砍了一半,现在主要清库存,后续可能要转型做零部件供应。”
这不是个例,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乘联会2025年1-10月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680万辆,同比仅增长15%,而2023年同期增速高达45%;行业平均成交价从2023年的25.8万元,降至2025年的21.3万元,降幅超17%。更关键的是,头部效应越来越明显:比亚迪、特斯拉、华为智选三家合计市场份额达到62%,而2023年这一数字仅为48%;反观尾部品牌,有30多家2025年累计销量不足1000辆,其中12家已暂停新车生产。
价格战的根源,其实是“产能过剩”遇上“需求放缓”。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能达1500万辆,而市场需求仅800万辆左右,产能利用率不足55%。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头部品牌率先降价,倒逼中小品牌跟进——可中小品牌没有规模优势,降价后利润率急剧压缩。某二线品牌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仅1.2%,远低于行业平均4.5%,最终因资金链断裂被迫停产。
而头部品牌的降价,并非盲目“烧钱”,而是有技术和成本优势支撑。比如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通过一体化压铸技术将车身零部件数量减少30%,单车制造成本从2023年的18万元降至15万元,这也是它能反复降价的底气;比亚迪则凭借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的自主研发,在电池成本上比同行低15%-20%,即便降价仍能保持盈利。
这波淘汰赛,其实是行业从“野蛮生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以前新能源汽车靠政策补贴、市场空白就能赚钱,现在补贴退坡、渗透率突破40%,消费者更看重技术、品质和售后,那些缺乏核心技术、靠“组装”过日子的品牌,自然会被淘汰。就像曾经红极一时的某新势力品牌,因过度依赖代工生产,没有自主三电技术,在价格战中毫无还手之力,2025年销量同比暴跌80%,最终被传统车企收购。
对于消费者来说,价格战是福利,但选车时要避开“高危品牌”:优先选择有自主核心技术、现金流充足、市场份额稳定的头部品牌,避免买到“停产车”后售后无门。而对于行业而言,淘汰落后产能并非坏事,随着资源向头部集中,企业才能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推动电池、智能驾驶等技术进步,最终受益的还是消费者。
新能源汽车的价格战,本质上是“技术战”和“生存战”。没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再怎么降价也只是苟延残喘;而手握技术和规模优势的头部企业,反而能借价格战扩大优势。这波淘汰赛过后,新能源汽车行业会更健康、更成熟。你最近有换车计划吗?你觉得哪些品牌能熬过这波行业洗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