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涨三倍!内存条比黄金还抗跌,大厂越做越强,小品牌退出市场
更新时间:2025-11-20 02:28 浏览量:3
欢迎来到小莫看国际,小莫这篇国际评论,主要讲解内存条价格飙涨三倍,AI 算力需求成推手,2026 年手机电脑涨价已是板上钉钉,小品牌还可能被淘汰!
打开购物软件想换个电脑,却发现内存条价格比半年前翻了三倍,不同存储版本价差直奔千元 。而这不是个别现象,是2025年消费电子市场的真实写照。
从华强北的 “黑金条” 传闻,到集邦咨询下调出货预测,一场由存储芯片引发的成本风暴,正朝着手机、笔记本电脑市场席卷而来。
“黑金条” 疯狂涨价
“4月还卖1000元的内存条,现在涨到4200元,比黄金还抗跌!” 华强北商户的感慨道出了当下存储市场的疯狂。
据《证券时报》实地探访,自2025年4月以来,这里的各类存储产品价格普遍翻倍,部分高端型号涨幅更是高达300%,“黑金条” 的外号在行业内迅速传开。
这种涨势并非局部现象,而是全球市场的缩影。
集邦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第四季度DRAM合约价格较去年同期暴涨逾75%,NAND Flash 价格也持续攀升,带动整个存储市场规模在三季度创下584.59亿美元的季度历史新高。
更严峻的是,涨价潮仍在持续,瑞银预测2026 年一季度非HBM DRAM均价将环比上涨13%-15%,NAND均价同步上涨 15%,且涨势将贯穿全年。
涨价根源,供需缺口持续扩大
存储产品之所以成为 “香饽饽”,核心原因在于全球 AI 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与产能结构的严重错配。
AI 服务器的 “算力大基建” 催生了海量需求。国内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加码算力投入,海外亚马逊 AWS、微软 Azure 等云
服务商大规模部署 AI 服务器集群,这类服务器对高端存储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3至8倍。
存储芯片板块今年以来的周线行情
尤其是DDR5内存,凭借比DDR4高出50%以上的带宽,成为AI服务器的核心配置,2026年单台AI 服务器平均内存配置预计将从2023年的128GB提升至256GB以上,部分高端机型甚至达到512GB。
全球三大存储巨头的产能调整加剧了供应缺口,三星、SK 海力士、美光为追求更高利润,纷纷将产能向 HBM、高容量 DDR5 等高端产品倾斜,逐步停产 DDR4 等传统产品线。
SK海力士更是在 9 月宣布完成 HBM4 量产,该产品能让 AI 服务性能提升 69%,成为英伟达等算力厂商的核心供应商。
产能向高端集中,直接导致中低端消费级存储市场供给收缩,进一步推高了终端产品价格。
终端市场承压
存储成本的飙升,正沿着供应链向上游终端厂商传导,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市场首当其冲。
对智能手机行业而言,存储器占整机BOM成本的10%-15%,2025年这部分成本已被垫高8%-10%,2026年预计再增 5%-7%。
这对利润微薄的低端机型打击巨大,部分产品已陷入负毛利状态,传音控股三季度财报就显示,受供应链成本上涨影响,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11.06%。
为维持运营,品牌厂商不得不调整策略,小米Redmi K90不同存储版本价差拉大,雷军直言 “内存涨价实在太多”。
vivo、OPPO 等品牌的新款机型定价较上一代普遍上调,低端机型占比持续压缩。
更严峻的是中小品牌面临 “有钱难买存储芯片” 的困境,集邦咨询预测智能手机市场将迎来新一轮洗牌,大者恒大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笔记本电脑市场的压力同样不小,存储成本占笔电BOM成本的 10%-18%,经过连续多季涨价,这一比例将在2026年突破20%。
集邦咨询明确预测,若品牌转嫁成本,2026年笔电终端售价将普遍上调5%-15%。
这将直接冲击不同价位市场,低端用户可能延后换机或转向二手市场,中端市场换机动能放缓,企业和家庭用户倾向延长设备生命周期,即便是高端市场,预算有限的创作者和电竞用户也可能选择低配机型。
厂商库存告急
面对持续上涨的存储价格,终端厂商陷入两难境地。
有消息称,小米、OPPO、vivo 等厂商的存储库存普遍低于两个月,部分DRAM库存甚至不足三周,却对原厂近 50% 涨幅的报价犹豫不决。
但行业分析师指出,暂停采购无异于放弃市场份额,厂商更可能通过涨价、调整配置等方式消化成本,中芯国际也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证实,“存储大周期让终端厂商面临价格压力和供应保障挑战”。
存储厂商的产能博弈愈演愈烈。由于 DDR5 在 2026 年的盈利能力将首次超越 HBM3e,三星、SK 海力士等厂商可能进一步向 DDR5 倾斜产能,这将加剧中低端存储市场的供应紧张。
而长江存储等中国厂商加速 HBM 技术突破,也让全球存储市场的竞争格局发生微妙变化。
“黑金条” 涨价预警
2026 年,手机电脑涨价已成必然,低端市场收缩、行业洗牌加剧将是大概率事件。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若近期有换机需求,或许可以考虑提前入手,若并非刚需,不妨选择延后换机,或关注配置均衡的中端产品。
对厂商来说,如何在成本上涨与需求疲软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一年的核心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