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陇原“红色灯光”话剧《哈达铺的灯光》绽放十四艺节
更新时间:2025-10-29 12:04 浏览量:5
看完《哈达铺的灯光》,我一晚没睡踏实,真不是因为灯光太晃眼,是心里那点被戳中的东西一直吊着。
十月底这场演出,本来是冲着“甘肃唯一冲文华奖的话剧”去凑个热闹,结果把我彻底摁那儿了。
看完我就在想:这么一出戏到底是怎么把八十年前那点生死瞬间,直接拽到我脸前的?
先说舞台。
一块投影幕一拉,腊子口的断崖啪地立在眼前。
不是那种做旧滤镜,是真刀真枪的全息,子弹擦着石壁冒火星,风像刀片一样往脸上冲。
旁边坐的小伙子,举着手机准备拍票根发朋友圈,结果手一抖,手机直接掉地上。
那一刻我明白了,技术和故事没打架,技术只是帮故事站得更高。
李伯男这回拿金狮奖,不冤。
再聊人。
梁铁军由90后刘研演,他开口第一句我就起鸡皮疙瘩。
那种嗓子带着干沙的劲儿,像真在雪地里走了三天,饿得前胸贴后背,还要硬撑一口气说“同志,再坚持一下”。
他一跪一爬,膝盖磨地发出刺啦声,不是音效,是真磕。
演完那幕,我听见后排小学老师小声嘟囔:回去得把这段剪进班会课。
票根背面写的是“演出结束请带走你的感动”,我顺手揣兜。
其实不用提醒,走出剧院我就刷到热搜,原来35岁以下观众占了58%,弹幕全在刷“第一次看红色题材像追美剧”。
官方顺手推出个“马灯”文具套装,我妈退休教师,看了直说想订一箱送学生,这文创做得太偷心。
最有意思的是哈达铺纪念馆跟着添把火。
搞了个“灯光剧游”,真人NPC扮红军,观众拿着任务卡在街巷里跑,日均游客蹿了三倍。
馆长接受采访时笑出褶子:以前大家拍照就走,现在小孩儿主动搜史料,问得比导游还细。
一部剧,把纪念馆变成活的课堂——这事儿教科书里写不出来。
回家地铁上我刷豆瓣短评,有条热评说:“看完没哭,就是心里突然很亮,像有人替我点燃了一把火。
”我盯着窗外黑漆漆的隧道,觉得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原来好的红色题材不是把人摁在座位上教育,而是先把人拉进来,再用自己的心跳带着你走。
最后那句话留给我自己:如果长征是一群人的逃出生天,那今天的我们就是他们的彼岸。
梁铁军的背影还在幕布里,我却已经迈出门口——那一刻我知道,灯灭了,火没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