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三部作品在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上亮相
更新时间:2025-10-13 06:06 浏览量:1
作为小戏小品的年度艺术盛会,由中国剧协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优秀小戏小品展演于10月10日至19日在江苏省无锡市拉开帷幕。经广泛征集及专家遴选,福建省文联、省剧协组织选送的木偶戏《元宵乐》、歌仔戏《三家福》、梨园戏《董永·摘花》、潮剧《南北界》、京剧《成佛记》、高甲戏《鬼卒房》等6部小戏入围此次现场展演,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泉州入选3部作品。
木偶戏《元宵乐》聚焦元宵佳节大放花灯,闽南泉州依例举行“踩街”民俗活动。蕃商与当地民众组成各色游艺队伍,争奇斗艳,赏心悦目,形成一派欢乐祥和的太平景象。该节目吸收“拍胸”“跳鼓”“舞狮”等民间舞蹈精华,生动再现了具有闽南民俗风情的“踩街”场面,歌舞并重,声情并茂,技艺性极强,乃国内外盛演不衰的保留剧目。
梨园戏《董永·摘花》
梨园戏《董永·摘花》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创作,是梨园戏小梨园流派传统剧目《董永》之一折《摘花》,讲述如下故事:古时,董永家贫,卖身葬父。天上七仙女下凡,慕其孝义厚诚,化作村姑,到董永为佣的花园,故意乱摘花朵,两人发生纠葛。七仙女施展“落花上枝”仙法,董永惊讶不已,欲拜师学艺。七仙女以“不是亲人不传”为由拒之,但董永一心学艺,又为其真诚所感动。于是,董永与七仙女拜槐树为媒,结为夫妻。
该剧以“摘花”、“皇都市送孩儿”的婚育美好寓意,为古时庆贺新婚、诞子之主家必点的七子班戏出。《摘花》一折,原名《仙女摘花》,为梨园戏所独有,在国内同题材戏曲中罕见。大部分为遵循梨园戏传统笔法的新创作,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文学性与戏曲性,并以“落花上枝”的新创意,赋予了这一传统场口以新的舞台风貌与艺术亮点,成为梨园戏古剧创新整理的光辉典范。生行的董永憨厚正直可爱,旦行的七仙女灵巧活泼生动,成为小梨园生旦戏的经典代表作与科班重点教学展示剧目。1959年以来曾多次赴海内外多地演出,获得佳誉。
高甲戏《鬼卒房》由晋江市高甲柯派表演艺术中心创作,又名《红玫弄影》,根据大型高甲戏《大闹花府》改编,讲述主人公红玫为救前来花府理论却被囚禁的恩公,巧扮冤死的秋香的冤魂,吓退前来搜查的总管花云的故事。
该折在重新编创时,抓住“三寸金莲”和假扮冤魂这两点,在本折的后半段,加上了“踩跷”和长水袖的表演,“上桌亮跷”“单脚蹲后别腿出跷”“跷压肩劈叉”“袖绕脖行鬼步”“双袖弄影”等一系列技巧组合的编创设计,合情合理又能充分展示演员的“做、舞”的功力。剧中的花云,运用高甲戏中傀儡丑的形体表演形式和破衫丑经典的“咀白戏”相结合,风格独特。
编辑:肖辛怡
审核:袁丽群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