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地质礼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从川渝到杭州:话剧《谁在敲门》亮相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受好评

更新时间:2025-09-10 10:17  浏览量:2

9月9日晚,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联合出品的话剧《谁在敲门》亮相杭州蝴蝶剧场,该剧不仅在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的舞台上完成精彩演出,更凭借深刻的现实内涵与精湛的艺术呈现,获得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接下来,话剧《谁在敲门》将带着口碑与期待,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重庆主场话剧类的展演。

《谁在敲门》剧照

川东故事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作为本届戏剧节的参演剧目之一,话剧《谁在敲门》凭借独特的题材与扎实的创作,自官宣起便备受关注。该剧改编自人民文学奖得主罗伟章的同名小说,原著被誉为“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与“当代乡土《红楼梦》”。

演出当晚,当灯光亮起,川东乡村的生活场景徐徐展开,许成祥老人的人生终章里,藏着三代农民子女的命运轨迹。剧中,许家的兄弟姐妹们,有人在乡村坚守土地,有人在城市闯荡挣扎,家庭琐事里裹着情感纠葛,时代变革中藏着个体抉择。剧中角色的方言自然融入,让故事多了份真实的烟火气,不少观众跟着剧情红了眼眶,在落幕时起身鼓掌。

演出前,观众等待入场

观众王先生表示,“这部剧真的很好看,纯正的四川方言、高度还原的川东民居场景,以及细腻真实的人物塑造,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来自杭州本地的观众陈女士表示:“虽然讲的是川东故事,但情感是共通的,里面的角色让我忍不住联想到自己的家人。”一位老年观众动情地说:“看完像是回了一趟老家,见了一群老朋友。这是话剧的力量,更是生活的力量。”

实现艺术真实与观演体验的平衡

话剧《谁在敲门》的成功,离不开背后扎实的创作与打磨。从剧本构思到舞台呈现,团队用了近三年时间,还邀请了30余位全国知名的戏剧、文学专家,三度聚首研讨。专家们围绕剧本细节、在地性表达、文学成果转化等议题出谋划策,从人物塑造的合理性到舞台布景的氛围感,层层把关、句句点拨,为剧目的艺术品质赋能。

话剧《谁在敲门》导演王筱頔认为,戏剧的本质在于“冲突”,而塑造鲜活的人物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赋予他们独特的美学价值,与当代观众建立审美沟通。“虽然该剧故事发生在川东,但它最终要超越地域,进入观众的内心。”

《谁在敲门》剧照

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艺术总监董凡表示,这部剧并非传统意义的“农村戏”,而是聚焦平凡人物的日常,“写的是我们身边的人”。

在艺术处理上,《谁在敲门》坚持使用四川方言演出,“罗伟章先生是四川达州人,原著写的是川东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说普通话,反而失真。”董凡表示,为方便观众理解,剧中对方言俚语均配以普通话字幕,实现艺术真实与观演体验的平衡。

作为该剧走出川渝、来到杭州的首演,演出前董凡就对杭州观众的接受度充满信心,“杭州的话剧观众素养一直很高,这部剧的票房表现也非常好。”她希望观众不仅能看戏,还能通过故事反思生活,进而阅读原著,更深入理解人物命运与情感世界。

《谁在敲门》剧照

接下来将冲击文华奖

据悉,《谁在敲门》是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以“川渝一盘棋”的文化自觉首次联袂打造的原创剧目。重庆市话剧院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董事长张剑表示,作为一部川渝共创话剧,《谁在敲门》自创作之初就确立了清晰的项目分工机制。四川人民艺术剧院与重庆市话剧院在合作中充分发挥各自优势,集结两院最适合的演员及幕后团队,舞美、服装、化妆、市场推广等环节均采用“项目管理制”,实现资源高效整合。

话剧《谁在敲门》获第十九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

早在2025年3月,《谁在敲门》就开启了重庆、成都“双城演出”,23场演出吸引了万余人次现场观看,此次登上戏剧节舞台,更是对这部现实主义作品的一次重要检验。《谁在敲门》用一场真挚温暖的演出,不仅完成走出川渝的首秀,更用跨越地域的情感共鸣,印证了“好戏自有知音”。

接下来,话剧《谁在敲门》将奔赴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终评剧目亮相,向中国舞台艺术的最高荣誉发起冲击。

红星新闻记者 张世豪 编辑 苏静

场馆介绍
北京地质礼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三十号。总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1959年地矿部地质礼堂的前身为“李四光讲习堂”,当时礼堂占地2000平方米,后又扩建了两次,以满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四
13、22、38、42、47、101、102、103、105、109、409、603、60
地质礼堂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