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地质礼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丨烽火记忆里的青春史诗:从《密林中的孩子》看抗战精神的时代传承

更新时间:2025-08-29 13:50  浏览量:3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东北白山黑水的密林间,有一群孩子,与日军斗智斗勇、从懵懂孩童成长为了铁血战士。今天,让我们通过话剧《密林中的孩子》,一起走进那段烽火岁月,聆听密林里孩子们的故事。

清晨的鸟鸣声中,旋转舞台缓缓呈现长白山密林的壮美景象。这部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联斗争为背景的话剧,讲述了铁头、顺玉、锁子等少年在亲人被害后,加入抗联少年铁血队,从懵懂孩童成长为铁血战士的故事。

这部剧由著名编剧贾淑云创作,1990年首演就广受好评。如今在大连定居的贾淑云,回想当年,她说创作的顺玉原型,是无数在日军扫荡中幸存的孩子:“当时她就是从死人堆里,鬼子扫荡的屈辱里顺玉活了下来,她记住了家仇和国恨,遇到了很多小伙伴,共同和鬼子进行斗争。当时东北抗联,日本扫荡是很厉害的,很多实例,她的家仇国恨也比较深。”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长春演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话剧院对这部经典话剧进行了二度创作,新增的亲情戏与智斗情节,更强化了儿童视角的代入感。

省内著名导演陈晓峰以旋转舞台结合手绘布景,让长白山密林、抗联密营等场景随剧情自然流转,为了贴近人物,导演陈晓峰下了很多功夫:“要求演员要找到孩子身上的那种特质,童趣,艰苦卓绝年代里的孩子,他们身上的特有的艰苦朴素的那种品质,坚韧的毅力,面对困难时候的坚强,这是他们身上的特质,就需要演员能掌握这些特质,把他们呈现到舞台上。”

对演员的塑造,陈晓峰有着严苛要求,为此,剧组组织演员采风、深挖史料,从历史背景到人物个性,一点点筑牢角色的根基。陈晓峰说:“通过采风,通过案头的这种分析,让他们先了解那个时代,了解那个时代下,在这片黑土地上发生的故事,从气质上、角色个性上,找到角色的基调。”

在长春人民艺术剧场后台,47岁的国家一级演员尹珍妮正对着镜子练习15岁少年的神态。为演好角色,她深入研究抗战时期东北少年的心理特质:“揣摩这个角色,我查找一些资料,看得热血沸腾,找他的人物形象,找他的心理活动,我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个剧,更深爱我们的祖国。”

“老交通”的角色,象征着党对少年抗联战士的引领。这种隐晦而深刻的人物设计,展现出文艺工作者对红色题材的诠释。长春话剧院副院长梁臣就是剧中的“老交通”,他表示:“表面上是一个猎人,实际上是一个共产党员,辅助这些孩子抗日。这个戏讲的就是抗联精神,给我们现在的孩子们树立一面旗帜,一面抗联精神的旗帜。”

时光流转,但历史不容忘却,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印证了贾淑云的创作初衷:“不要忘记过去,革命先烈付出的鲜血换来的,告诉孩子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告诉他们要珍惜。”

那些在烽火中淬炼的少年勇气,正通过舞台艺术薪火相传,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少年奋发图强的精神火种。

长春话剧院院长李鑫认为:“红色基因还有抗联精神,其实是刻在我们东北文艺院团工作者的基因里面的,尤其是今年这个节点,我们把这部剧拿出来,也是想让孩子们不忘历史,去铭记历史,激励他们能够奋发图强。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这份使命和担当,因为话剧是宣传的最前沿,它能让观众最直观地去感受这个故事,我们想通过我们的宣传,把抗联精神、红色基因,把爱国主义精神传播到每一个观众当中,也希望他们能够成为火苗一样传播出去。”

当舞台上的长白山密林随旋转台缓缓展开,当少年们的呐喊穿透时空,《密林中的孩子》让烽火岁月里的坚韧与勇气,成为照亮当下的精神之光。这光里,有历史的回响,更有未来的希望。

记者:崔云鹏
编辑:韩宁
责编:江莉 陈险峰
监制:王德辉 丁媛媛

场馆介绍
北京地质礼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三十号。总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1959年地矿部地质礼堂的前身为“李四光讲习堂”,当时礼堂占地2000平方米,后又扩建了两次,以满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四
13、22、38、42、47、101、102、103、105、109、409、603、60
地质礼堂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