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汇报:专访田沁鑫 经典题材与时代共振 弘扬民族精神
更新时间:2025-08-21 08:00 浏览量:1
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谈力作《苏堤春晓》别样东坡筹划与港见面
田沁鑫在排练话剧中。
“动情处欢笑,揪心时落泪。同频共振,难分彼此。”上月,中国国家话剧院的经典话剧《四世同堂》赴港演出大获成功。这也是该剧阔别13年后再度亮相香港。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执导该剧的导演田沁鑫在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达“香港观众和演员有同一种共振的情感连接,这是抗战岁月里熔铸的共同民族记忆在悄然涌动”。她向香港文汇报记者表示,国家话剧院正筹划把体现“北宋气象”审美格调的作品《苏堤春晓》带到香港、推向海外。
中国话剧是舶来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引入中国。作为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一直在一线执剧,她是如何看待话剧和艺术家的时代追求?田沁鑫细细拆解,作为“站着说话”的剧种,全世界人民都用这个剧种,来表达本国艺术家对于祖国的看法,用情用力讲好本国的故事、本国人民的故事。同时,作为国际文艺项目,作为一个大型剧种,话剧又是世界各国艺术家彼此交流的桥梁,促进人心交流的纽带,话剧在全世界的艺术节中占据着较大比重。
让西方感受中国文豪风骨
她强调说:“要让更多的观众知道,要让世界青年观众知道,当下中国的年轻观众对话剧艺术的满怀热忱,看戏踊跃;而艺术家和时代共消长,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中国戏剧人在这个时代里面,可以开合比较大地讲述中国现实题材的故事、历史故事、中国人物故事。”
近年,“东坡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持续被关注。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不仅为全球汉学与有中国文学专业的高校所熟知,在日本、韩国、越南等亚洲汉字文化圈,也拥有大批研究者与爱好者。田沁鑫分析指,“中国的大文豪苏轼值得被全世界广泛了解。就像俄国的普希金、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艺术家浸润在五千年璀璨文明里,扎根在文化历史丰厚的沃土中,可以昂扬文化自信,拿出底气和勇气与能力,向世界传播中华文明,讲述这个古老国度天才文豪的的故事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这部作品不仅能在汉字文化圈引发深层共鸣,若有机会登陆欧美舞台,更能让西方观众真切感受到中国文豪独有的气质、风骨与才情。”
吸引年轻观众去理解中国
“生为中国人,我们有很好的福分,能如此深入地回望自己的历史——我们的历史长河中,像《山海经》、《镜花缘》、《聊斋志异》、《三国演义》等丰富典籍与作品,蕴藏着无尽的素材,各种故事都能进行开掘。依托底蕴深厚的中国文明史,我们的艺术家完全可以展开触角,释放更丰富的想象力,在立足时代故事的同时,纵观历史‘左右逢源’地去开掘素材,‘瞻前顾后’地去潜心创作。”
在田沁鑫看来,艺术家的创作只要不局限于自己个人的视角,不困于青年人的片面情绪,就能打动和影响更多的受众进入戏剧场。如果作品怀揣着“大道之行”的一种气象,纵览中华五千年文明,放眼过去、当下和未来,这个开合度与格局就会很大。只有这个古老的民族,可以提振起我们的精神,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在琳琅丰富的戏剧故事中理解中国、读懂中国。
文:香港文汇报记者孙志 北京报道
图:香港文汇报北京传真
*文章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