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性自足——刘一意漫写《传习录》国画小品展
更新时间:2025-07-28 02:44 浏览量:1
吾性自足
——刘一意漫写《传习录》国画小品展
刘一意
五百年前,在贵州龙场的瘴疠之地,被贬谪的王阳明经历了生命的至暗时刻,却在绝境中悟出了照亮千古的智慧之光。阳明先生在龙场的顿悟,不仅成就了中国心学的高峰,更为后世开启了一扇通向本心的智慧之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觉悟,犹如一道划破长空的闪电,照亮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邃天空。阳明悟道五百年后的今天,我斗胆以“吾性自足”为题,在对阳明心学一知半解的状况下,尝试通过中国画大写意笔墨语言,结合当代漫画造形方法进行创作,以期能以写意漫画的独特方式,表达阳明心学经典《传习录》的主要思想内涵,将《传习录》的精髓思想进行当代化的视觉呈现。
阳明心学强调“人为天地之心”,“心为万物之源”,“心既理”、"心外无物",人人心中有一个完整的宇宙,只要回归本心,就能与天地万物相通。这种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论不谋而合。中国古人认为,宇宙万物皆由气构成,而人的精神境界正是与天地之气相感应的结果。王阳明所悟的"吾性自足",正是对这种天人合一境界的最好诠释。它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蕴含着无限的潜能,只要能够操守良知、明心见性,就能达到与天地同流的境界。
在物质主义盛行的今天,人们往往迷失于对外在物质的追求中,忘记了内心的声音。阳明心学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远方,而在每个人的心中,每个人都需要返朴还真,持守一份“天理”。为此,系列漫画作品在画面构成上,试图让阳明先生跨时空出现在当代社会之中,让阳明心学与现代人的当下生活产生关联性,在系列作品中,王阳明的形象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被神化的圣人,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智者。大写意强调"意在笔先"、“循势而动”、“自然生发”,与阳明心学的"心即理"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在创作这些作品时,希望通过自由、幽默、轻松的漫画语言,通过书写性笔墨表达对《传习录》的理解与感悟,形成一种全新的写意人物画表达方式。
在对《传习录》的诠释中,我力求忠实于原著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尝试加入自己的理解。我希望这种诠释不是简单的图解,而是对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性转化。这种艺术创新也许对于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具有一定的意义,它打破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让古老的文化智慧在轻松幽默的艺术形式中焕发生机。这些作品的表达方式,既是一次个人艺术语言的大胆尝试,更是迫使自己回归传统,沐浴中国文化的精神之旅。
艺术家:刘一意
Artist Profile
刘一意,国家一级美术师,文旅部优秀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副院长,贵州美术馆副馆长,贵州省文史馆特聘研究员,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