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话剧《归去来兮》首演,幽默讽刺直击社会现实
更新时间:2025-04-30 08:40 浏览量:1
## 老舍《归去来兮》首演:当幽默成为刺向现实的手术刀
"这年头,连鬼都怕穷!"舞台上,演员一句掷地有声的台词引爆全场笑声。5月18日晚,老舍尘封八十年的话剧《归去来兮》在国家话剧院迎来世界首演,那些犀利如刀的文字穿越时空,依然精准地刺中当代观众的神经。这部创作于1942年的讽刺喜剧,以其独特的"含泪的笑"揭开了人性与社会的疮疤——令人惊讶的是,这些疮疤至今仍未完全愈合。
《归去来兮》讲述了一个发国难财的奸商乔绅的家庭悲剧。这个自诩"精明的实用主义者"在战乱中囤积居奇,把子女当作投资工具,最终众叛亲离。老舍用乔绅这个角色,刻画了一幅战时社会的浮世绘——金钱异化亲情,功利吞噬道德。剧中乔绅理直气壮地说:"我做买卖,是为国家流通货物,这是爱国!"这种将私利包装成公益的狡辩,在今天某些企业家的口中依然能找到惊人相似的版本。
老舍的幽默从来不是简单的逗乐。在《归去来兮》中,他创造了一种"疼痛的笑声"——当乔绅的女儿怒斥"您把我们都当成了货物,用秤约,用斗量"时,观众在哄笑后陷入沉默。这种幽默是一面哈哈镜,夸张变形中反而照见了更真实的社会面相。导演王斑在本次排演中刻意强化了这种荒诞感,让演员的表演在喜剧外壳下暗藏悲剧内核,正如老舍所言:"幽默里含着同情,而讽刺则不带笑。"
当代观众为何会被这部八十年前的作品击中?答案或许藏在那些跨越时空的共鸣中。当剧中人抱怨"物价像断了线的风筝"时,台下响起会心的笑声;当角色讨论"实业救国还是文化救国"时,弹幕上飘过"这不就是今天的争论吗";当理想主义的吕千秋与功利主义的乔绅激烈交锋时,观众席里的年轻人悄悄握紧了拳头。这些瞬间证明,老舍笔下的社会病症——功利主义泛滥、精神价值缺失、知识尊严沦丧——仍在以新的形态困扰着当代中国人。
特别值得玩味的是老舍对知识分子困境的刻画。剧中画家吕千秋穷困潦倒却坚守艺术理想,他的台词"我宁可饿死,也不画一张违心的画"在当下艺术市场化的语境中显得尤为刺目。而乔绅的儿子乔仁山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更是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写照。这种对知识阶层"清高与生存"两难处境的描写,让《归去来兮》超越了单纯的社会讽刺,上升为对人文精神的深刻叩问。
《归去来兮》的当代演绎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经典之所以为经典,正因为它能不断与新的时代对话。老舍的讽刺艺术像一把多功能手术刀,既能解剖1940年代的战时社会,也能切开21世纪的精神病灶。当观众为"现在的人,有钱的装没钱,没钱的装有文化"这样的台词发笑时,他们实际上是在笑声中完成了一次集体的精神排毒。
谢幕时,乔绅那句"我错了吗?我只是按照这个社会的规则活着"在剧场久久回荡。这个问题像一面镜子,照向每个观众的灵魂。老舍用他特有的幽默告诉我们:讽刺的终极目的不是嘲笑,而是唤醒;不是解构,而是重建。在这个意义上,《归去来兮》不仅是一部尘封多年的杰作重见天日,更是一次跨越八十年的文明对话——关于我们该如何活着,以及我们想要一个怎样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