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话剧团演员专访:艺术路上的坚持与热爱
更新时间:2025-04-29 19:40 浏览量:3
## 在角色中燃烧生命:一位南京话剧演员的赤诚告白
凌晨三点的南京人民剧场,最后一盏顶灯熄灭时,周慕云依然保持着谢幕时的躬身姿态。这个在《恋爱的犀牛》中让观众泪流满面的男主角,此刻正用冻僵的手指抠着鞋底干涸的蜡油——那是昨晚演出时打翻的道具蜡烛。在话剧演员这个看似光鲜的职业背后,藏着无数个这样的深夜。
一、石膏绷带下的热爱
2022年冬天版《红楼梦》联排现场,饰演贾宝玉的年轻演员陈默在"宝玉挨打"桥段中重重摔在实木地板上。当医护人员剪开他的戏服时,渗血的石膏绷带让在场所有人倒吸凉气。原来这位95后演员为呈现最真实的表演效果,带着未愈的骨裂伤坚持排练了两周。
"观众看到的是我们燃烧的瞬间,看不到的是持续三十年的能量积累。"南京话剧团艺术总监李晏翻开泛黄的排练本,上面记录着某位演员连续427天清晨六点练声的打卡记录。在短视频冲击传统艺术的今天,这群人仍固执地守着"一句台词磨百遍"的匠人准则。
二、巷弄深处的修行
秦淮河畔的颜料坊小区藏着个奇妙空间:某栋老居民楼的地下室里,二十余名演员正进行"盲演训练"。蒙着眼睛的演员们仅凭对手的呼吸声调整走位,这是他们独创的感官训练法。团长徐春兰介绍,剧团每年要完成超过200场这样的非公开训练。
在《桃花扇》复排期间,女主演苏青为揣摩李香君的神韵,连续三个月泡在南京博物院临摹明代仕女图。当她在舞台上挥扇转身时,衣袂翻飞的弧度与古画中的线条完美重合。这种近乎偏执的追求,让他们的演出总带着令人战栗的生命力。
三、谢幕之后的守望
票房统计表显示,去年有11场演出观众不足百人。但演员们依然会为台下某个专注的目光全情投入。道具师老张的仓库里珍藏着1983年以来的每场戏票存根,"有些场次观众席的灯比台上还亮,可演员眼里的光从来没暗过"。
当问及坚持的理由时,刚摘得白玉兰戏剧奖的周慕云展示手机里保存的短信:"有位癌症患者说,我们的《茶馆》让她决定配合治疗,想再看一场明年巡演。"此刻化妆间的灯光打在他未卸净的油彩上,恍惚间让人分不清戏里戏外。
大幕开合间,南京话剧团的演员们用肉身作笔,在舞台上书写着比剧本更动人的生命叙事。当城市霓虹熄灭时,那些在排练厅流淌的汗水、在侧幕条积蓄的情感、在谢幕后回荡的掌声,都在诉说着: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是聚光灯下的表演,而是黑暗中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