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毛主席最后一次主持政治局会议,对叶帅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
更新时间:2025-03-10 10:31 浏览量:5
1945年,党的七大在延安杨家岭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会上,毛主席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1953年,在酝酿召开八大会议时,还不到60岁的毛主席正处于政治智慧和才干的高潮,年富力强,工作经验丰富,资历深厚。但此时,他就已经开始考虑起了权力接班的问题。
为了减轻工作重任,加强集体领导,根据毛主席的建议,中央将领导班子分成了一线和二线,增设了副主席或总书记。这一时期,他则退居二线。
1956年,中共八大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提出“中央领导还是多几个人好”:
“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党大国,为了国家的安全、党的安全,中央领导恐怕还是多几个人好。搞四个副主席,再加个总书记,我这个‘防风林’就有几道。”
实际上,八大会议上对我党在未来的权力交班有了很好的顶层设计,这是毛主席殷殷思考的结果。但遗憾的是,在之后的践行过程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错位。
1961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时,毛主席在与他的交谈中,提到了“接班人”的问题,他明白无误地道出了“刘少奇”的名字。
虽然刘少奇只比毛主席小了5岁,严格意义上讲,两人实际上是并肩作战的战友,不能算作接班人。但当时,刘少奇在我国是仅次于毛主席的第二号人物,由他接班也在意料之中。
1964年,中苏论战进入高潮,毛主席想到了六年前杜勒斯关于中国“和平演变”的预言,这让他产生了一丝担忧。
在毛主席看来,培养接班人是防止我国发生和平演变的一个重要举措。当然,除了“杜勒斯预言”外,毛主席思考接班人问题的另一个原因或许跟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几位中共高级干部相继逝世有关。
陈赓、李克农、罗荣桓在三年间先后逝世,少将以上的将领共有18位逝世。但是,党内干部实行终身制,他们的逝世让后继无人的问题很快凸显了出来。而要想培养一个在政治上、业务上可靠、成熟的干部,是一个需要相当长时间的过程,必须尽快行动。
毛主席在一次中央工作会议上,将这件事明确提了出来,他毫不客气地指出:
“不注意培养后代怎么行?现在,就是不让青年人上来,有些人占着位子,都是老年人。总之,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干部配备也要有一、二、三线。不能一个人死了,没人管事了,要准备几线。”
从毛主席的讲话中可以看出,从中央到地方,都要搞几层接班人。7月14日,《人民日报》第一次正式公开在全国范围内提出了培养接班人的相关问题。
很快,中组部、中共中央直属高级党校纷纷参与对新生力量的培养,挑选大学毕业生、开办“青训班”……青训班的培养方式极为特殊,他们不仅被破例下发了最高等级的借书证,可以借阅“灰皮书”,就连老师也都是从外面请来的党政领导人。
青训班的学员毕业后,并不是所有人都进入了政坛,他们有的成了工人、有的当了农民,也有一些凭借自己的努力得到了提拔。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毛主席在大致有了对未来党政军接班人人选的安排后,又开始考虑重新起用邓小平。
1972年8月,邓小平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毛主席看后作了批示,并明确表示“要将他的错误与刘少奇加以区别”。
同时,跟邓小平一起被起用的还有陈云。
大概半个月前,陈云也给毛主席写去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就自己在江西南昌郊区的“工作”进行了汇报,并在最后提出希望中央能够给自己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这封信很快便得到了毛主席“我看可以同意”的批示。不久后,陈云回到了北京。正因为受到陈云的影响,邓小平才再次给中央写了信。
1973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了恢复邓小平在党内工作的决定。就这样,邓小平也回到了北京,并开始逐渐参加中央领导工作。
这一时期,中国政治舞台的布局再次发生了新的变化,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斗争。
邓小平恢复工作后,开始在军队、经济等领导展开了大刀阔斧地整顿,他的“改革”触犯到了一些人的利益,并受到了强烈“攻击”。“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再次令邓小平远离了中央领导核心,也让毛主席选择邓小平做自己接班人的想法宣告失败。
1975年,虽然此时毛主席还没有最终确定接班人人选,但他在最后一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却已经有了大致考虑:即不能把党和国家的大权交到“四人帮”手中,而是倚重叶剑英等老同志,让他们把工作抓起来,然后由他们扶持自己看好的接班人。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还点名让叶剑英背诵了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当他背诵结束后,毛主席又重复了最后一句话,但又改了几个字。他说道: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当今惜无孙仲谋。他(指叶剑英)有些文化,看不起吴法宪,就是吴法宪不行。”
改词原本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如今却被毛主席改成了“当今惜无孙仲谋”。这句话一改,意味深长,准确无误地传达出了对当下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接班人的失望情绪。但乐观的毛主席话锋一转,又表达了对党内一定会产生像孙仲谋这样的大才的肯定,不过这离不开老同志的扶持。
能够扶持接班人的老同志是谁呢?毛主席又明确提到了叶剑英。这既是对叶剑英政治素养和才干的肯定,也是在告诉政治局的同志们,叶剑英将是扶持和培养接班人的重要同志,任何人都不能撼动他的地位。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和平时期,毛主席对叶剑英十分信任,这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他更是发出了“吕端大事不糊涂”的感慨。
参考资料:人民网、《邓小平改变中国》、中国新闻网、《大众文摘》2015年第21B期、红土地2016年2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国新闻周刊》2014年33期、《百年潮》2001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