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该正规票务导购网站,提供地质礼堂票务中心正规的购票信息展示。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歌剧话剧

文化礼堂丨特派员日记㉛:“小顾村长”的驻村手记

更新时间:2025-04-11 19:25  浏览量:5

我叫顾兴国,是浙江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2024年5月起,作为浙江省首批文化特派员,我被派驻到桐乡市河山镇八泉村,开启为期两年的驻点工作。过去,我是与农业文化遗产打交道的研究人员。现在,我是走村串户、挖掘蚕桑文化的“小顾村长”。

至今7个月,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组织信任,让我到基层历练,这是宝贵的机会。“ 一定要干成几件惠村实事”,这是我驻村第一天,就给自己定下的目标。

来八泉村,是难得的缘分。4年前,我随浙江省农科院蚕桑所前往河山镇调研蚕桑文化和桑基鱼塘,探讨申报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事宜,其间五次到村里。这番经历,让我心里更有底。

“村里的实际需求是什么?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驻村伊始,我就开始琢磨设计文化项目,脑子里始终想着这两个问题。我觉得只有想村民所想,才能踏踏实实做成一些事情。

给乡村“建档”,是首要任务。我组织团队成员对八泉村以及周边的五泾村、东浜头村等深入调研,了解村里的传统农业模式、历史文化村落、农耕博物馆、乡村俱乐部等,共整理了历史文献、农耕技术、农业景观等11类61项文化资源,总计已形成4万左右文字资料,拍摄照片200多张。

深深触动我的,是村民们对蚕桑习俗、丝织技艺、桑基鱼塘等文化遗产的热爱与坚守。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真正“活”下去?

为文化“立项”,是关键要义。在省农科院,我一直从事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与利用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服务工作,八泉村及周边所面临的这一问题,恰好是我所关注和擅长的领域。经过与市镇村有关领导干部的座谈交流,我们以“蚕桑文化项目策划与品牌建设”为主题,起草并完善了项目意向书。

收获的多个“首次”,让我倍感振奋。2024年7月末,我和湖州市文化特派员同行一起,促成了八泉村与湖州杨溇村、荻港村就农文旅融合发展结对,三位村书记共同签下合作协议,携手并进通过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共同开启农文旅融合发展新篇章。

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蚕桑文化的保护利用渐入佳境。去年初冬,我带着海南一所国际化学校的20余名学生,走进河山镇五泾村与八泉村开展研学活动,沉浸式体验江南一带采桑、养蚕与丝织的悠久历史与民俗文化,成就了八泉村蚕桑文化研学旅游的“第一单”。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研学活动开展前,这所学校的老师专程过来了一趟。当他们看到八泉村大片的桑园,五泾村保护完好的桑基鱼塘,坚定了要带学生来看一看的想法。事实上,这里的研学课程还刚起步,与很多地方相比还有差距。但是,这种纯天然的蚕桑文化景观,本就有吸引人的地方。

学生们来了,专家也来了。2024年12月初,“浙江省乡村振兴咨询委员会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专家组桐乡工作室”正式揭牌,这也是嘉兴地区首个农业文化遗产(农耕文化)专家组工作室。专家组由省内农业文化遗产优秀人才组成,今后将引领农耕文化专家把目光聚焦桐乡蚕桑文化,对这一珍贵农业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利用与传承。

在过去几个月的工作当中,我多次与专家组组长以及上级部门沟通,希望将省级智库资源带到桐乡,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重要支撑。在多方的配合与支持下,我们终于实现了工作室在桐乡河山镇八泉村的落地。同样让我感到自豪的是,“八泉村桑蚕丝被·蚕花廿四分”上榜首批“著名风物·传创典范”项目。当时,BD城乡共创嘉年华组委会秘书长、民政部“新时代乡村地名价值与实现路径”课题组专家龙文来八泉村实地考察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看着村里越来越热闹,这种成就感和幸福感是难以言喻的。2025 年,我将继续努力,为八泉村及周边乡村的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乡村文化的魅力。(浙江省农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顾兴国)

场馆介绍
北京地质礼堂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西四羊肉胡同三十号。总建筑面积为5000平方米,是一座多功能、综合性的文化娱乐场所。1959年地矿部地质礼堂的前身为“李四光讲习堂”,当时礼堂占地2000平方米,后又扩建了两次,以满足... ... 更多介绍
场馆地图
西城区西四
13、22、38、42、47、101、102、103、105、109、409、603、60
地质礼堂剧场